本文章資訊
作 者 資 料
作 者 網 站
我 要 收 藏
打 包 下 載
發 表 主 題
轉 寄 此 文
 >> 昆蟲論壇《昆蟲討論區》[討論]“人工繁殖與野生聚落對基因的影響”

[討論]“人工繁殖與野生聚落對基因的影響”

(這篇文章已經被閱讀了 2045 次) 時間:2023/12/16 06:32:03pm 來源:hippo


[LIKE=gacsliu;oba72367r;chinyu;有誰賣甲蟲;u8714042;eric71903;=LIKE]學名:Megasoma pachecoi、Megasoma thersites
中名:帕切克氏小戰神兜蟲、德賽提斯小毛象兜蟲
2011年初購置蟲之森~小戰神兜蟲L2對蟲三對,加上鄭大哥﹝ampicillin00﹞支援的母蟲,至今已有13年之久。
2016年初再次獲得徐敬儒﹝kh﹞~小毛象兜蟲幼蟲的分享,加上17年勇哥﹝林志勇﹞支援的母蟲,至今也有7年多。
在玩小戰神前﹝之後玩小毛象﹞有先上網爬過文章、搜尋原產地分佈等等資料。經過幾年累代繁殖,在飼養上也得到些習性。之後玩小毛象也是有些類似或相同的習性。
玩這兩隻蟲期間皆未換過血,一脈到底。在玩小戰神第CBF2後,每年繁殖的產量都是幾百隻以上。在這期間也發現有一冬蟲及二冬蟲之別,原本認為是天然機制,要適應原產地的環境因素而產生的機制,幾代後也發現某個時間點也會影響到,再到後來得到前輩蟲友﹝天口鳥﹞的推論,在人工繁殖上,這個時機點上確實會影響到是一冬還是二冬。
近三年,小戰神、小毛象每代都有留一定的數量來做繁殖﹝基因﹞的試驗,今年小毛象更留近五百隻的量要來再做試驗,是否符合跟前輩蟲友﹝天口鳥﹞討論基因弱化影響的推論,待之後再來討論“人工繁殖與野生聚落對基因的影響”。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在新視窗瀏覽圖片

按此查看圖片詳細資料




打包下載〕   〔引用此文〕   〔發表評論〕   〔轉寄此文〕   〔關閉視窗
此文章相關評論:
此文章有5個相關評論如下:(點這兒論壇方式查看)

hippo 發表於: 2024/02/14 09:33:32pm
[LIKE=eric71903;=LIKE]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在新視窗瀏覽圖片

按此查看圖片詳細資料


這代,做最後一次的分箱
 頂部
oba72367r 發表於: 2024/02/15 06:34:49pm
[LIKE=交易區板主2;u8714042;nttu-96311;=LIKE][這篇文章最後由oba72367r在 2024/02/15 06:47:09pm 第 1 次編輯]

前幾天剛好看到卡社溪淡水虹鱒的案例
剛逃逸時長還很大,近年尺寸縮小只剩十幾二十公分
這期間經過約30年,可能歷經20-30世代



甲蟲的話
如果今天產地被人為開發或天然災害分割
短時間小種群還可以延續,如果沒有外來血緣加入
體型小型化,在競爭上可能相當不利
甚至基因表現單一化之後,遇到劇烈的短時間氣候變化就近乎全滅

像是南投低海拔的圓翅,在各種條件惡化的近年,族群數量消失的速度甚快
以往談後氣候變化30年為一輪,但是近年2013-2023十年內就遇到數次大旱或降雨極端不均
所以本來小產地的圓翅還可以生存,遇到極端氣候,不需要再經人為開發或採集就會面臨滅群壓力

如果甲蟲在飼養上由固定飼育家培育,換一個人飼養條件稍有差池可能就全滅


土耳其長臂,紀錄寫在45mm,但是這近十年很少看到飼育超過42mm以上的個體
一般飼育多在37-40mm稱為大型,距離紀錄還是差了一截
累代偶有障礙,但是蟲友間換血又可以養到數百隻
但實際上台灣的血緣大同小異

大衛長臂文獻紀錄60,初引進時飼育出的體型不錯,數年後小型化
8~10年左右前台灣飼育個體換血後,體型有稍微上升但能未達到紀錄等級


小毛象如果專挑2年一化(實際投產至羽化繁殖一輪可能超過2年)
2011至2024最小值只要6-7代可以達成
一年一世代,大約13代/13輪,期間台灣飼育個體還偶有經日本加入他係血緣
(長臂沒辦法,日本2006年後禁養長臂亞科)

所以目前還可以順利繁殖可能是時間不夠久。小毛象參考蟲社雜誌的內容,野生約53mm,如果多年累代飼育無法飼養出大型個體,那也許就是已經出障礙

有無累代障礙除了繁殖順利與否,還要看體型變化或其他外觀變化、存活率、畸形出現機率...等

 頂部
hippo 發表於: 2024/09/13 09:58:38pm
[LIKE=u8714042;=LIKE]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在新視窗瀏覽圖片

按此查看圖片詳細資料



Megasoma thersites 德賽提斯小毛象兜蟲
第二批母蟲
08/13配,08/19投產,09/09三週開挖,共一齡x5、蛋x32
每隻母蟲都有這產量,1000不是問題
 頂部
hippo 發表於: 2024/12/16 12:10:13pm
[LIKE=u8714042;eric71903;=LIKE]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在新視窗瀏覽圖片

按此查看圖片詳細資料



Allomyrina pfeifferi 雲頂兜蟲
去年得到小玉兄﹝林玉成﹞的分享,今年生得近百隻,自留50隻來作比照小戰神、小毛象基因、累代實驗及給予同樣的食材、環境來馴化。

補述
做過功課,主要產地雲頂高原偏濕冷﹝11-21度﹞和蘇拉維西偏乾熱﹝23-33度﹞。就依蘇拉威西產的照我的環境來飼養馴化。
 頂部
hippo 發表於: 2025/01/26 12:12:13pm
[LIKE=u8714042;gacsliu;MarkZZ;=LIKE]
此主題相關圖片如下:
按此在新視窗瀏覽圖片

按此查看圖片詳細資料



花了不少時間,將手上的MT﹝Megasoma thersites 德賽提斯小毛象兜蟲﹞及MP﹝Megasoma pachecoi 帕切克氏小戰神兜蟲﹞資料作整理,從2017年到2024有可能的基因作排序,來推論假設是否正確,以下是MT﹝Megasoma thersites 德賽提斯小毛象兜蟲﹞,2019年起隨機配對﹝因空間、數量因素,全部幼蟲混養,不在作單線紀錄﹞
2016:F1
2017:T1F2
 1線3對生 40、自留  30﹝平均13﹞
2018:T1(T1)F3、T2F2、A
 3線3對生 60、自留  40﹝平均20﹞
2019:T1(T1T1)F4、T2(T1)F3、T1(T2)F3、T1AF1、B、C、D、A1、A2、A3
10線8對生200、自留150﹝平均25﹞
2020:T1(T1T1T1)F5、T2(T1T1)F4、T1(T2T1)F4、T1(T1T2)F4、T2(T2)F3、T1(T1A)F2、T2AF1、T1BF1、T1CF1、T1DF1、E、G、H、J、K、L、M、T1A1F1、T1A2F1、T1A3F1
20線12對生280、自留200﹝平均23﹞
2021: 30線16對生400、自留320﹝平均25﹞
2022: 51線22對生600、自留400﹝平均27﹞
2023: 82線30對生700、自留500﹝平均23﹞
2024:133線20對生500、自留400﹝平均25﹞

A = T1(T1)F3 * T2F2
B = T1(T1T1)F4 * T2(T1)F3
C = T1(T1T1)F4 * T1(T2)F3
D = T2(T1)F3 * T1(T2)F3
E = T1(T1T1T1)F5 * T2(T1T1)F4
G = T1(T1T1T1)F5 * T1(T2T1)F4
H = T1(T1T1T1)F5 * T1(T1T2)F4
J = T1(T1T1T1)F5 * T2(T2)F3
K = T2(T1T1)F4 * T1(T2T1)F4
L = T2(T1T1)F4 * T1(T1T2)F4
M = T2(T1T1)F4 * T2(T2)F3
A1 = T1AF1 * T1(T1T1)F4
A2 = T1AF1 * T2(T1)F3
A3 = T1AF1 * T1(T2)F3


#蟲耗軍火庫
#Megasomapachecoi帕切克氏小戰神兜蟲
#Megasomathersites德賽提斯小毛象兜蟲
#Allomyrinapfeifferi雲頂兜蟲
#Megasomajoergensenipenyai約更生小毛象大兜蟲潘雅氏亞種
#人工繁殖與野生聚落對基因的影響
 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