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復育的意思?
(這篇文章已經被閱讀了 343 次) 時間:2012/11/24 03:01:38pm 來源:bopi2957
如主題,今天無聊看到一個網站 http://tesri.tesri.gov.tw/show_qa.php?id=5295 那如果不是這樣,復育的意思是什麼呢??謝謝
我很愛豬豬啦 |
發表於: 2012/11/24 03:28:28pm
|
[LIKE=bopi2957;=LIKE]個人覺得復育除了飼育野放外..也加上一些野放之後的持續追蹤 並不是只是野放之後就沒事了..... 個人淺見 大家參考參考
|
頂部 |
kulokawa001 |
發表於: 2012/11/24 05:06:15pm
|
[LIKE=bopi2957;曾郁宸;=LIKE]昆蟲跟脊椎動物不一樣的地方在於,昆蟲的本能來自遺傳,而脊椎動物的本能來自環境,包括教育在內。 舉個例子:昆蟲知道什麼植物適合產卵、食用,遇到天敵如何逃脫、自保,如何爭鬥與奪得伴侶、地盤,這不需要學習就存在昆蟲的每一個細胞之內。 脊椎動物則需要環境的影響跟學習,如鮭魚生在沒有生存壓力下的環境,野放到外面族群陣亡率達99%。從小到大受到飼養的大型貓科生物,沒經過訓練就絕對不會打獵。 所以野放昆蟲對昆蟲本身的生存來說,是沒什麼大問題。但是,為什麼還是不能野放? 1. 野放地的問題:放對地方則好,放錯地方就變成外來種。即使是相同物種,但是在亞種或是同血脈不同特徵的野外族群,如果徑過融合或是淘汰,可能一個物種因為野放又消失了。 最實際的例子就是非洲蜂被引進歐美,導致歐洲蜂的血脈受到融合的威脅,也讓非洲蜂因為血脈容合而更適應低溫環境。而且非洲蜂有一個更為人所知的名字──殺人蜂。 2. 棲地的容量:假如這個棲地可容納500隻鍬200隻兜,野生族群每年可生育3000隻鍬1000隻兜,其中2500隻鍬800隻兜分別孕育了環境中的其他物種,那這個平衡被打破會變成什麼樣子? 這個棲地就只能有這麼多生物可以生存,你放再多進去,只會造成2種情──同類相殘跟掠食者的增加。這個情況直到你所野放的子飼都死絕,掠食者也死到生態平衡點上之後,棲地又回到原來的500鍬200兜的模式,那野放做什麼? 3. 棲地縮小的問題:如果棲地持續縮小,族群也勢必跟著縮小,就變成2的觀點,環境不能替你養更多的蟲,牠們都會死絕。如果我們有環境但是沒有野生族群,野放是可行的行為之一,但是沒有環境,放再多也是浪費了昆蟲短暫的一生。 4. 族群追蹤:我們不知道我們野放的物種,會對當地野生品種產生什麼樣的衝擊。比如說,我們野放了100隻體格、力量還有壽命都比野生品種更強大的繁殖個體,那野生品種那些較弱、較小、沒力的品種勢必會受到衝擊,嚴重可能導至一個血脈的滅亡。 這是自然淘汰嗎?當然不是!這些較小、較弱又沒力的族群,我們又怎麼知道牠基因中帶有什麼樣的抗體,牠在同品種生物的繁衍中,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牠在野外較小、較弱又無力而環境跟族群也接納了牠們,必定在牠們的血脈跟基因中,扮演對族群有貢獻的角色。甚至,族群少了這個血脈,後代子孫就失去了一個....套句蟲友的專門術語:「換血」的選擇。 我們將飼育品放入野外後,雖然按照昆蟲基因潛藏的完整生物本能,牠們能活得很好,但是被取代掉的野生品種的消失卻有可能造成族群崩解的因素之一。 如果我們不能了解對族群本身帶來什麼樣的結構改變,甚至有滅亡的風險,那為什麼要野放? |
頂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