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昆蟲論壇 (http://insectforum.no-ip.org/gods/cgi-bin/leobbs.cgi)
-- 《蟲友留言板》 (http://insectforum.no-ip.org/gods/cgi-bin/forums.cgi?forum=7)
--- 有對養蟲界的歷史清楚的人嗎? (http://insectforum.no-ip.org/gods/cgi-bin/topic.cgi?forum=7&topic=10185)


-- 作者: AbelMosk
-- 發表時間: 2009/06/09 09:48:43am

最近在調查台灣與日本的養蟲業界歷史~
GOOGLE跟YAHOO查都查不到....
有點Orz...
明明聽很多人說日本幾年前咖開始盛行~各年代的高價蟲等等~

但為什麼都搜尋不到呢?

歷史都查不到了...
還要調查養蟲界的現況與將來的動向~ = =


-- 作者: HP
-- 發表時間: 2009/06/09 03:58:46pm

[這篇文章最後由HP在 2009/06/09 03:03pm 第 1 次編輯]

開始養蟲是個"很籠統"的題目,
中國人三千年前開始植桑養蠶也是養蟲,
如果您要問的題目是「玩賞用甲蟲」的話,
我所知道的大規模商業飼養日本大約在70年代末期開始使用木屑養大鍬,
台灣則是用某老牌蟲店在25年前開始用園藝土養獨角仙。

至於變成一門學問、一項休閒,甚至成行成市,
則是在寬頻網路興起之後,方便了人與人之間的經驗和技術交流,
也方便了各私家蟲點的曝光和國內外蟲體的流通。

所以在論壇上看得到的人,再怎麼老資格,
通常不會超過十年,十年以前,對於養蟲那是個黑暗時代,
因為沒有網路的資訊分享,絕大多數人是沒有辦法獲得養蟲的資訊的。
(當然啦!你還是會"很常"遇到養了十幾年、二十年的人,因為這種人的確不少)

現況就是很多人開店在賣蟲,
未來的動向就是這些店大都會收起來;
就醬~

我比較好奇的是調查這個要做什麼?


-- 作者: 芳710614
-- 發表時間: 2009/06/09 04:14:31pm

[quote][b]下面引用由[u]HP[/u]在 [i]2009/06/09 02:58pm[/i] 發表的內容:[/b]
開始養蟲是個"很籠統"的題目,
...
現況就是很多人開店在賣蟲,
未來的動向就是這些店大都會收起來;

[/quote]

HP大∼簡潔扼要∼但是字字皆為重點
小弟深表認同:em06:


-- 作者: AbelMosk
-- 發表時間: 2009/06/09 08:39:00pm

[這篇文章最後由AbelMosk在 2009/06/09 08:41pm 第 1 次編輯]

感謝HP大哥提供資料~
等等來翻譯! :em25: .

這是學校的報告~
調查各個行業的歷史 , 現狀與未來動向等等~
第一個就是想到養蟲界 , 所以從這行業著手調查了

對於現狀與未來動向 , 想法與您一樣..... :em06:


-- 作者: 054
-- 發表時間: 2009/06/10 00:52:42am

喵大說的好...有些知識不足的也跟著流行開..當然隨著流行退燒..這些店也會開始慢慢被消化掉..


-- 作者: Yang
-- 發表時間: 2009/06/10 03:35:14pm

HP 你太閒了!


-- 作者: HP
-- 發表時間: 2009/06/10 07:23:49pm

[這篇文章最後由HP在 2009/06/10 06:25pm 第 1 次編輯]

[quote][b]下面引用由[u]Yang[/u]在 [i]2009/06/10 02:35pm[/i] 發表的內容:[/b]
HP 你太閒了!
[/quote]
沒辦法...另一邊在演[b]蟲界龍捲風[/b],
我們這種看[b]娘家[/b]的連喊燒都不知道該從何喊起...
真的蠻閑的,去釣魚、夜騎要找我啦!
(當然去擺地攤也要找我)

ps:
AbelMosk兄,知道短短十年精彩蟲界歷史的人很多,
越問您就越會知道為什麼這些人都沒辦法出聲音,
因為說出來不會得罪人的部分都被我說完啦~

建議趁現在趕快換一個題目絕對會比較快,
因為很快您就會發現這個報告做不下去了...


-- 作者: razzle
-- 發表時間: 2009/06/10 10:42:27pm

[這篇文章最後由razzle在 2009/06/11 09:22pm 第 1 次編輯]

以下提供一些數據, 內容摘自沉醉兜鍬

<<<自2001年沉醉兜鍬初版以來,彩虹鍬便是最好的例子了。牠曾經是世界上最貴的甲蟲,但是今天卻是世界上最便宜的甲蟲之一。在西元90年代,一隻四公分的中小型雄性標本就要價美金一千元以上,而且供不應求,五公分以上的個體更是要價美金兩千元以上,對野生族群造成了嚴重的壓力。也因此,澳洲政府將彩虹鍬列為保育類,嚴禁採集…在2000年時,日本首度進口了彩虹鍬活體。雖然當時是天價 (一對美金五千元、一頭一齡幼蟲美金七百元),但是牠的價格很快地便往下墬,一路跌到現今的一頭一齡幼蟲只要新台幣一百五十元。彩虹鍬的價格會有如此戲劇化的轉變不外乎是:1. 繁殖容易2. 單母蟲卵數破百 3. 幼蟲容易飼養 4. 幼蟲期只要數月。現今彩虹鍬四處可見,價格平易近人,已經沒有人願意冒險採集野生族群,出現了雙贏的局面。>>> 摘自19頁

<<<我第一次得知有白兜蟲這種生物大約是在1993年。當時是在一本日本童書上看見照片。到了1994年的時候,我有機會和一位居住於亞利桑那州的職業採集者聯繫上,並且向他表達了購買活體白兜蟲的意願。另我相當訝異的是,購買白兜蟲竟然要排隊,而且還要排兩年! 採集者透過電話跟我說我排在第六位,以他每年夏天只採得到兩到三對的速度,可能要到1996年才輪得到我。當時聽了很失望,可是也只有等了,而且還要先匯款給他。(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是很不可思議,購買當今最普遍的白兜蟲當時竟然要排兩年的隊!)1995年的夏天時,採集者說蟲況還不錯,已經採集到我的母蟲了,再來就等公蟲飛到他的水銀燈。不過當時已經是九月,算是白兜季的尾聲了。有一天他打電話給我,我相當興奮,以為採到公蟲了,結果他說昨晚確實有一隻公蟲飛到他的水銀燈,可是雄蟲一降落就被臭鼬鼠搶走了,他吶喊、丟石頭都沒有用。就這樣,1995年的蟲季結束了,我只收到一隻母蟲,後來也證實是沒有受精的母蟲,因為一顆蛋都孵不出來,不過採集者也沒有收我的錢。好消息是,我現在是名單上的第一位,1996年白兜季的第一對蟲將會是我的。等了兩年以後終於在1996年的七月底採集者寄出了我生平的第一對活白兜,並告知雄蟲是六公分的超大個體 (在那個年代,六公分確實是超大個體)。我以非常緊張的心情拆開包裹,深怕蟲已在運輸途中發生意外。拆開後發現蟲安然無恙時真的是相當開心,不過仔細檢查以後發現雄蟲的右中腿是痞腳,但是最後證實並不影響交配。>>> 摘自75頁

<<<我和中美洲白兜的初遇要追溯到可以說是養蟲界的石器時代。當時1998年,在台灣有飼育兜鍬的夥伴們用「屈指可數」來形容並不誇張。在那個時代,蟲迷最極限就是飼育離家幾百公里自己採集的品種。發發幾封e-mail就會有快遞把國外的品種送到家門口在當時根本就是天方夜譚。當時萬萬沒想到今天在台灣養蟲竟會是如此地方便。十幾年前養蟲最大的瓶頸就是缺乏交流資訊的管道。沒有資訊,國外的品種拿不到、飼育耗材買不到、自己沒養過的種類不知該如何飼育,到最後通通DIY。也因此,養蟲的文化一直發展不起來。大約在1995年時網路起飛。但是世界各地的蟲友並沒有立刻被連起來。大約到1997年時蟲友才有足夠的電腦知識自己架網站。一旦各國的蟲友陸續架起網站,並在網頁中提供e-mail或其他連絡方式,養蟲文化便像野火燎原一般再也停止不了。也因為網路的關係,認識了一位美國籍的生物學家,而他的好友是一位大學教授,經常有機會到宏都拉斯採集做研究。就在1998年的春天,他們計劃了夏天要再度到宏都拉斯採集,並邀我同行。雖然這是一輩子少有的機會,而且住宿、嚮導、器材通通打理好,我只要出人即可,但由於當時已計畫要回台灣過暑假,再加上行程費用不低,於是我只能祝他們好運。很快地,暑假過了,他們一行人也從宏都拉斯回來了。我迫不及待地向他們詢問收穫。他們說這次的收穫中除了數不清的麗金龜以及蛾類以外,最特別的就是採集到這輩子最大隻的Dynastes hyllus白兜蟲。他們甚至給了牠一個封號,叫做「King of hyllus」,也就是 「海樂斯之王」。
   當時的我並不認識D. hyllus,於是我們問他們那是什麼蟲。他們回答牠是中美洲的白兜蟲,長得跟美西白兜很像,但是更大。他們更是一再強調,他們這一次採集到的是前所未見的超大個體。美西白兜是我熟悉的種類,這一隻又是超大個體。這我就感興趣了,於是我在從台灣返回田納西州的途中在洛杉磯短暫停留,特別去朋友家看那隻所謂的 「海樂斯之王」。一路上我滿心期待,心想即將見到的將會是一之超大的白兜。但是當他把標本箱像是餐廳裡最上等的美食送到我面前時,頓時間,我有點失望。說實在的,這隻蟲的外表並不起眼:顏色暗暗的、胸角和頭角短短的、頭輕身體大、整隻沒有大型個體應該有的表現 (頭角胸角抽出去,呈現出「頭重體小」的狀態),實在是沒有什麼「王者」的風範。這,就是我對D. hyllus的第一印象。
   大約在1999年時,日本已經完成收集數量可觀的美東、美西白兜蟲、長戟大兜蟲、以及海神大兜蟲,可以說是Dynastes屬的兜蟲都已經齊了,除了撒旦大兜以及D. hyllus。也就在這個時候,日本掀起了一陣海樂斯旋風,D. hyllus在日本瞬間暴紅。但是很奇怪地,我並沒有被感染,可能是在我的印象中海樂斯就是沒有什麼大特色。不過有一點我非常好奇,那就是為什麼日本所進口的海樂斯體色較白,而且胸角及頭角都比我朋友的那隻「海樂斯之王」明顯來得長?由於海樂斯的數量一直都相當稀少,因此價格充分地反映了牠的珍稀度。此時的採集產地為墨西哥。當時我心想為什麼沒有人去宏都拉斯採集。這個狀況大約持續了一年。大約在2000年的時候,海樂斯的價錢慢慢地下滑了,但是這並不是因為養殖出大量的後代,而是日本發現了比墨西哥產量更穩定的新產地:宏都拉斯。但是這兩個產地的海樂斯長得不太一樣:墨西哥的雙角比較長,偏向美西白兜、宏都拉斯的雙角比較短,偏向美東白兜。也因此,在2003年的時候,加拿大籍的昆蟲學家把宏都拉斯的海樂斯重新發表為獨立種,命名Dynastes maya瑪雅白兜蟲。>>> 摘自155頁

<<<這十幾年來,飼育兜蟲和鍬形蟲的文化有了巨大的改變。今天不管是要取得活體兜鍬、相關知識,或是飼育用品都非常容易,但是卻很少人知道在90年代,想要認真飼育兜鍬是一件必須賭上性命的事情!就讓我們來回憶一下,當我和柯心平都還是小毛頭的「蟲界石器時代」。 
   飼養兜鍬的成蟲是沒有什麼挑戰性的。雖然90年代沒有甲蟲專用果凍,但走到隔壁的超級市場買幾顆水果也不是什麼難事。問題通通出在腐植物。少了腐植物,就是沒有辦法繁殖兜鍬,就這麼簡單。如果要腐植物,那就上山自己鋸或是自己挖。當時的我已經算是幸運了,因為美國住家附近就有森林-(有些蟲友為了一袋腐植土,必須開好幾百公里的車子)。山路邊的腐植物幾個月下來被我採光了,接著我被迫棄車走入叢林。現在回想起來,真的是替自己捏一把冷汗。好幾次,我深入山林好幾公里才找到適合的腐植土。美國的森林無限大,人口又非常稀少。當你旋轉360度看不見任何人類文明,又知道當地是美洲黑熊的棲息範圍時,會害怕,真的會害怕。大型的略食性動物並非唯一的生命威脅。有一次我正蹲在地上挖腐植土。鏟著鏟著,突然發現鞋子上有一隻璧蝨-(tick)-在爬。我仔細看四周,驚覺有十多隻璧蝨正從四面八方向我爬過來。即使當時腐植土還沒裝完,我拎起垃圾袋,立刻離開現場。不過還是慢了一步。我回家後發現大腿內側已經被一隻璧蝨寄生。我非常害怕地先用煙把牠醺昏,然後拔除-(不可以立刻拔,否則口器可能斷在皮膚裡)。之後的幾天我提心吊膽地過日子,因為璧蝨是許多疾病-(包括致命性病原)-的帶原者。
   千辛萬苦把腐植物帶回家後還面臨一大串問題。首先要冷凍除雜蟲。如果腐植物太濕要全部攤開在客廳晾乾-(不能擺外面因為怕朽木屑會被風吹走)。為了取得顆粒細膩的朽木屑給一齡幼蟲吃,我把家裡最大型的落地紗窗拆下來當篩子。為了把朽木打成屑,媽媽的果汁機被我打壞兩台。家裡的水桶全被我拿去發酵木屑,導致媽媽無法拖地板。爸媽對我的包容,透過兜鍬的飼育一覽無遺。
   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是在當年飼育兜鍬不見得如此。流血流汗、耗盡體力做出來的一小桶發酵木屑,有可能因為含有細菌或是病毒而導致整批幼蟲全軍覆沒。有太多心酸和細節因為版面有限的緣故無法在這裡一一和讀者分享。結論就是:當時的兜鍬飼育者少之又少。堅持不放棄的,體內都流著最瘋狂的血液!
   當時我們是多麼地羨慕日本的昆蟲寵物市場。隨便到百貨公司或是寵物店就可以購買兜鍬專用的腐植物對我們而言是多麼遙遠的夢想。但是十幾年後,在兜鍬愛好者的努力之下,我們的夢想實現了!現在台灣的寵物昆蟲市場一片蓬勃,方便度不亞於日本。我真的非常高興上山和毒蛇猛獸搏鬥的日子結束了,也非常珍惜台灣現有的甲蟲文化!在「蟲界石器時代」正式劃下句點後,接下來的蟲界會有什麼驚人的進展呢?會不會有人養出180-mm的長戟大兜蟲?只要相信,沒有不可能的事。>>> 摘自254頁

<<<西元90年代見證了大鍬形蟲價格戲劇化的轉變。90年代初期大鍬形蟲已經是日本飼育家之間愛不釋手的寵物,但還未商業化。到了90年代中期,熱愛大鍬形蟲的人口更多了,大鍬形蟲開始商業化,出現於各大百貨公司。大鍬形蟲的價格也是在這個時期一飛沖天。而我在1996年的夏天也特別從美國飛到東京進行了一趟大鍬朝聖之旅。我搭著地鐵跑遍了東京的每一家百貨公司。雖然大鍬形蟲離我只有幾公分,但卻是無限的距離。因為,我一隻都買不起。當時65 mm的中型個體就要價五萬日幣,今天四處可見的72 mm個體當時要價三十萬日幣。就在絕望之際我在最後一家百貨公司找到了一隻八千日幣的50 mm小型個體和一隻三千日幣的37 mm小雌蟲。也難怪當時日本稱大鍬形蟲為「黑鑽」。當時大鍬形蟲的價格居高不下最主要還是因為養不出大型個體。發酵木屑還未被發明,菌絲瓶1996年還在測試階段。1998年發酵木屑和菌絲瓶研發成功,隔年七公分個體比比皆是,大鍬形蟲的天價時期從此走入歷史。由於價格平易近人了,大鍬形蟲的人氣也再創新高。不過菌絲瓶初期仍然無法突破八公分的大關,所以當80 mm個體第一次於1999年出現時,這隻里程碑立刻以九萬美金的天價售出,也在世界各地的報紙登上頭版。今天的飼育技術發達,已經可以將日本大鍬形蟲養到84 mm。>>> 摘自260頁

我第一次接觸到長戟大兜蟲是1997年大一的時候。當時日本有一位名叫鈴木貴夫 (Takao Suzuki / Fan Lin) 的醫生。他是我能夠追溯到最早期能夠取得長戟大兜蟲活體的人。當時他有架一個紅遍全球的甲蟲網站www.dorcus.com (現已撤掉)。當時一隻Dominica的DHH一齡幼蟲美金500元,而且有錢買不到 (大家搶著買)。一開始大家只買得到Dominica的長戟,因為Guadeloupe的長戟當時就已經列入保育,禁止採集。不過大家想要的其實是G島的長戟 (因為Linnaeus發表長戟時是用G島的DHH)。因此,在1999年時,G島的長戟才是「正港的長戟大兜蟲」,D島的長戟算是「無魚蝦也好」的次極品。2000年時終於有日本人透過管道取得G島的DHH,當時牠的價格是D島的5倍以上。而之後日本人就瘋狂的飼養G島DHH,以致今天在日本G島的數量超過D島的個體。

[img]http://img192.imageshack.us/img192/9019/pricec.jpg[/img]
1995年攝於日本東京東武百貨的歷史照片


-- 作者: 鍬鍬話
-- 發表時間: 2009/06/11 00:27:57am

[quote][b]下面引用由[u]razzle[/u]在 [i]2009/06/10 09:42pm[/i] 發表的內容:[/b]
 ...大型的略食性動物並非唯一的生命威脅。有一次我正蹲在地上挖腐植土。鏟著鏟著,突然發現鞋子上有一隻璧蝨-(tick)-在爬。我仔細看四周,驚覺有十多隻璧蝨正從四面八方向我爬過來。即使當時腐植土還沒裝完,我拎起垃圾袋,立刻離開現場。不過還是慢了一步。我回家後發現大腿內側已經被一隻璧蝨寄生。我非常害怕地先用煙把牠醺昏,然後拔除-(不可以立刻拔,否則口器可能斷在皮膚裡)。之後的幾天我提心吊膽地過日子,因為璧蝨是許多疾病-(包括致命性病原)-的帶原者。
  千辛萬苦把腐植物帶回家後還面臨一大串問題。首先要冷凍除雜蟲。如果腐植物太濕要全部攤開在客廳晾乾-(不能擺外面因為怕朽木屑會被風吹走)。為了取得顆粒細膩的朽木屑給一齡幼蟲吃,我把家裡最大型的落地紗窗拆下來當篩子。為了把朽木打成屑,媽媽的果汁機被我打壞兩台。家裡的水桶全被我拿去發酵木屑,導致媽媽無法拖地板。爸媽對我的包容,透過兜鍬的飼育一覽無遺。
  俗話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但是在當年飼育兜鍬不見得如此。流血流汗、耗盡體力做出來的一小桶發酵木屑.......
[/quote]
看完,忍不住的感動 :em10:      
感謝前輩拋頭顱灑熱血的經驗~讓我能在家無虞的怡情養蟲;
感謝蟲店如雨後春筍般的成立~提供多樣化的平價飼育耗材。
也感謝樓上的幾位論壇大家長!!∼退而不休∼犧牲奉獻∼


-- 作者: peterbox
-- 發表時間: 2009/06/11 00:33:19am

轉貼:
鍬形蟲雜誌創刊號(Kuwagata magazine)
出版日期是2001年七月1日,封面上半是安達佑實大鍬(DA),

下半是164mm的長戟大兜(DHL).所以本期主角就是介紹這

兩種.

      第一特集是 介紹DA生態特徵及各產地的型態,還有飼育

方面的技巧.  第二特集則是介紹大型兜蟲的飼育,包括象兜和

長戟.令人驚訝的是2001年之時,日本人就已經養出164mm的

長戟出來.而根據雜誌裡面其他部分及廣告裡,知道日本是在

1999年下半年才正式開放外國甲蟲進口的.同本雜誌內還有另

一個破紀錄的是68mm的彩虹鍬(也是飼育品).而且彩虹鍬是正

式輸入日本許可的第一種甲蟲.至於養出特大長戟的要點就是

飼養箱要大(作者一隻幼蟲用90公分寬的箱子),單獨飼養.丟入

鍬幼吃過的廢菌塊(直接埋入,讓鍬幼自己選擇吃土或吃廢菌塊,

而且可以避免混合造成腐植土快速腐化的缺點),還有就是盡量

不要太常看,最好是半年換一次土,好像忘記在養它的樣子,以減

少打擾,就有機會養出大蟲來.

       還有一樣就是Fujicon的廣告,推出研發SP發酵木屑,裡面有

加入該社研發的FEM菌.可以促進幼蟲生長.FEM菌是該公司在

1999年研發出來的,至今還是十分熱門的產品. 在另一本雜誌還

有專訪Fujicon創辦人仲 俊夫先生.1970年創辦至今已經37年了.

目前在台灣最受歡迎的紅兜土就是該公司的產品.

      另外還有川端啟介的猶太深山鍬形蟲的飼育,雖然沒有寫出

養出來的大小,看圖大概在七公分左右,不過在六年前就已經有這

種成績,已經很不錯了.

     這本雜誌其實還不錯,目前還在出刊中,將來還要繼續買下去,

才能得到更多日本蟲界的資訊.

關於日本開放甲蟲進口的時間,最早是在1995年開放三種,包括

獨角仙(Allomyrina  dichotoma),鋸鍬(Prosopocoilus inclinatus),

Dorcus rubrofemoratus. 不過因為這些日本和鄰近國家都有,所以

意義不大. 直到1999年4月首次真正開放彩虹鍬進口,才算是真正

外國才有,日本所沒有的甲蟲開放進口.到了1999年年底一口氣開

放44種甲蟲進口,加上前面4種算起來,兜蟲有14種,鍬形蟲34種.

後來陸續又開放到90種,也還在增加中.但因為也開始出現在也有

發現國外甲蟲逃脫被發現的事情,有開始在檢討中,但目前是以宣

導規勸為主,並未停止進口. 總之算起來日本開放外國甲蟲進口

至今算是已經9年(1999-2008),然而很多蟲店早在1998以前就已經

存在,而且在雜誌上都有廣告!所以當初他們也是從非法轉為合法.

這是登在昆蟲園地(日本甲蟲雜誌之一)第七期的文章,

因為台灣暢銷的紅兜土,有名的FEM大兜土都是這家公司

出品的,原來這家公司的創辦人還有不少日本蟲界的創舉.

看了之後分享給大家一些日本蟲界的歷史,不知台灣蟲

界有什麼留給我們的?我會先想到木生昆蟲館的阿公,

他和台灣蟲界的淵源很深!可惜我並不清楚.

話回正題,仲 俊夫先生在1970年創辦Fujikon,Fuji是來自

Fuji昆蟲研究所及Fuji殖產. kon則是昆蟲的昆(日語發音).

其實一開始是Fuji機材,專營美國進口包裝相關機器資材

輸入及販賣.原本和昆蟲並無相關,但是在故鄉豬名川町

是有名的香菇產地,他的哥哥正好就是專門研究菇類真

菌的研究者.

當時種完香菇的廢木頭很多都是棄置,多到不可能賣給

別人用,而是丟棄.後來發現每年看到這些廢木頭堆越來

越多甲蟲出現.當時可以說隨便抓就是一堆,而且當時獨

角仙算是小孩子在玩的玩具罷了,並沒有到可以當作商品

販賣的想法或風氣,不過他們兄弟倒是先成立Fuji昆蟲研究

所及fuji殖產,到後來成為現在的Fujikon公司,打算賣甲蟲.

一開始從每坪300到400隻獨角仙開始養起, 情況相當不錯.

在百貨公司以每對日幣70元賣出(相當現在日幣600到700元,

台幣約200元),當時算是相當的高價,連他們都有點半信

半疑會有這樣的販賣成績.(不過幾年後價錢掉的速度也相

當快.)

後來成功發展用塑膠屋(類似溫室)來養幼蟲,並教授養

獨角仙的know-how,為了就是開始在日本全國發展. 之後

超級市場也加入販賣,寵物店和園藝店也一直增加中,雖然

擴大市場,卻也發現不能完全一家一家店的送貨. 就開始尋

找批發商,不過當時沒有蟲的批發商,所以是以超級市場的

體系來作物流. 不過也出現不只是活體運送的問題,還有其他

問題要解決.

當時都是用竹籠或塑膠盒來養,不過水分易揮發,不然就是

太小盒要常換"飼料", 否則死亡率很高. 他們首先提出" MAT"

(日文的土) 一詞來, 又利用當時養金魚的2公升塑膠盒來飼養,

一次倒入2公升的土來方便飼養幼蟲.因此又大大普及了.

另一個問題是當時成蟲的食物一種是人工樹液,是在橫置的

木頭上挖洞到進去的.但是這樣在運送當中就會溢出,是不行的.

如果是用鳳梨的話,又會有一大堆果蠅,也是很糟糕的事.

仲俊夫先生無意中看到小孩子吃的果凍,靈機一動便利用以前

早已分析的樹液再加入果糖,香料等等,製造出甲蟲專用果凍.

這也是他的許多蟲界創舉其中的一項.

後來為了防止果蠅,也生產有很多小洞的塑膠隔紙. 以及為了避

免在盒子裡的成蟲常常鑽到土裡,觀賞不到,而發明類似濕紙巾

的產品.

在獨角仙養殖成功後,接著挑戰鋸鍬和本土扁鍬,

一開始連產卵都十分困難,後來挑戰成功,接著完

成鍬的養殖手冊.  後來進一步養殖大鍬,考慮相關

飼育的用品製造,1994年開始成立大鍬事業部門.

由於大鍬累代飼育的成功,帶動飼育大鍬周邊產品

熱門起來!因此讓初學者能夠使用的飼育盒,木屑,

攀爬木,果凍等一整套的商品是十分的暢銷.

有一次無意中,看到母蟲竟然在吃它所產的幼蟲,

感到十分震驚.還有把公蟲吃掉的情況出現. 富有

研究精神的仲先生便開始研究.成為現在大家所

知利用餵食獨角仙的蛹,可以提高產卵量和促進

母蟲產後體力快速回復. 他們研發出含高蛋白質

的果凍,還添加膠原蛋白,專門給母蟲吃,以提高產

量!這點也是領先市場一步!

接下來開始研發菌瓶, 雖然不是他第一個用,不過

還是一直加以改良.以前大鍬都用鮑魚菇類的,但

是又發現雲芝類的營養更高過20%.可是這一類的

真菌比較弱,雜菌易入,高溫易壞等缺點,還在研發

之中(別忘了,這是1999年的文章)

結尾是對未來的展望,不多提. 另外就是一些照片,

比如菌瓶的封口非紙類,而是樹脂化合物,有調節水份

但防止雜菌入侵的功能. 當時有450坪工廠,13名員

工. 當時是在屋內將木屑加水及添加物混合後,在

室內一角堆置發酵,溫度可達70到80度c. 大鍬成蟲

飼養在11到12度C之間,可以活的比較久!(這對商家

是很重要的事)

順帶一提,現在很多廠商已改成機器快速發酵,我看

網路介紹Pro-bio高級大兜土製作只有30天,不像以前

認知要幾個月才能把生木屑發酵成腐殖土.這一點我

在去年底時偶然中找到一些機器時也發現了,關鍵在

於空氣和溫度,利用機器就可以,堆置法或普通裝箱法

是不能達成的,速度差別之大,第二天就看的出來外觀

幾乎不同.甚至我發現還可以據此發展出複製大兜土的

做法.機器有大有小,我自己買了三種小型的在家嚐試,

不同機種有不同效果,不同原料和不添加物及不同時間

取出做第二次靜置最終發酵都不同.只是因為平常空閒

時間不多,無法詳加紀錄比較.而且想用最少的花費來嚐

試,希望找出省錢又好的製做腐植土的方法.所以都用木

屑,現在改用發一次菇的太空包加麩皮及啤酒酵母粉來

發酵.還有因飼養容器不夠大(寶貝箱),影響養出的成果

更甚於食材.現在打算逐一更換.而且用機器的好處不只

快,冬天比較不怕發不起來!


-- 作者: AbelMosk
-- 發表時間: 2009/06/11 00:40:44am

我已經在上禮拜提出主題了~
有困難也要硬著頭皮繼續下去...@@

在此再次感謝 HP ,  razzle 與 peterbox  3位提供寶貴資料以及意見~
小弟會好好利用這些資料的!  
感激不盡 !  m(_ _)m


-- 作者: 阿林
-- 發表時間: 2009/06/11 06:15:33pm

聽說以前雞冠的價錢不輸現在的圓翅鋸

有個資深前輩在那時

用很多錢收購了快一箱的雞冠

每一隻也沒有說很大

但雞冠現在...............................................


-- 作者: tim75
-- 發表時間: 2009/06/12 01:10:53am

在百貨公司以每對日幣70元賣出(相當現在日幣600到700元,台幣約200元),
好像有打錯.. ......


-- 作者: stegosoft
-- 發表時間: 2009/06/12 02:06:17am

[quote][b]下面引用由[u]tim75[/u]在 [i]2009/06/12 00:10am[/i] 發表的內容:[/b]
在百貨公司以每對日幣70元賣出(相當現在日幣600到700元,台幣約200元),
好像有打錯.. ......
[/quote]
那是相對物價
如同10年前或更久之前的5元可以買到的東西 現在必須花更多錢才可以買到


-- 作者: AbelMosk
-- 發表時間: 2009/06/12 09:10:31am

[這篇文章最後由AbelMosk在 2009/06/12 09:15am 第 2 次編輯]

恩~
這幾年蟲價的動盪很嚴重...
新蟲一出 , 不到1~2年就跌到一張小朋友就買的到...

了解蟲店的辛苦...-  -||

話說5年前高3開始碰蟲時~對養蟲極有興趣!
就想過以後有時間 , 副業就開一家蟲店....
但現在看一看現狀...................
還是努力專攻主科吧! :em06:


© 中文版權所有:昆蟲論壇 繁體版權所有:摩尼網  程式翻譯:auron  版本: LeoBBS X Build05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