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昆蟲論壇 (http://insectforum.no-ip.org/gods/cgi-bin/leobbs.cgi) |
-- 作者: 阿林 [UploadFile=487584582_117900_1743835901.jpg] Designation of the neotype of Velutinodorcus carinulatus (Nagel, 1941) 直顎鏽鍬形蟲最初由德國學者 Paul Nagel 於1941年根據單模標本發表,該標本存放於德國的博物館。然而,由於二戰的影響,Nagel 先生的所有研究標本均已損毀或遺失。 過去曾有其他研究者試圖查訪Nagel 先生的模式系列,但均未成功。直到近年,資深頂尖鍬形蟲專家陳常卿先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研究者共同發表的報告中,再次提及 Nagel 先生所發表物種之模式標本遺失的問題。 在考證相關文獻後,也發現同樣的問題。經過多篇文獻回顧與參考,為了維持命名的穩定性,依據《國際動物命名規約》ICZN.75.的規定,建立新模式標本是必要的。新模式標本將存放於我國的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博物館,並提供直顎鏽鍬形蟲在台灣的產地分佈作初步記錄。 1、雖然直顎鏽鍬形蟲的分類研究近期才有新的進展,但其實早在1992年,就有國外學者Maes 先生 將鏽鍬形蟲獨立為新屬,命名為 Velutinodorcus(意為「具絨毛的dorcus屬」)。然而,由於該學者未指定模式種,導致該屬成為裸名。直到2023年,韓國學者才正式發表並建立此屬,本研究也採用該分類體系。日本鍬形蟲專家荒谷邦雄老師等人於2005年發表的遺傳分子研究也暗示,鏽鍬應獨立成一屬。此外,若根據最新的分類研究,廣義的大鍬屬 (Dorcus) 需拆分為多個獨立屬,如扁鍬屬、雙鉤鍬屬、小刀鍬屬、姬扁鍬屬等,那麼鏽鍬形蟲獨立一屬,筆者認為是合理的。 有鑑於此,台灣的兩個分類群更正為: - Velutinodorcus carinulatus (Nagel, 1941) 直顎鏽鍬形蟲 - Velutinodorcus taiwanicus(Nakane & Makino, 1985) 臺灣鏽鍬形蟲 中文俗名則維持不變。 2、直顎鏽鍬形蟲的姊妹種分布於日本德之島及韓國南部。韓國研究者的分子分析顯示,韓國鏽鍬與台灣的直顎鏽鍬形蟲關係較為接近,反而與地理位置更鄰近的大和鏽鍬關係較遠。部分韓國學者傾向認為韓國鏽鍬為直顎鏽鍬的亞種,但筆者與韓國國立科學博物館研究員討論後,本研究支持韓國種群為獨立物種。 3、2013年,頂尖鍬形蟲專家陳常卿先生與中國研究者曾回顧直顎鏽鍬形蟲,並考證其模式產地為「Taihoku」台北州。並在他們自己出版的書上說直顎鏽的模式產地是台北。 然而,筆者查閱1941年的原始發表文獻後,發現正確的模式產地實為「Horisha」(即今日之埔里)。產地誤解的可能原因來自於標本提供者—來自台北州的 Y. Miwa 先生(即著名昆蟲學者三輪 勇四郎教授)。為確定新模式標本的產地,筆者多次前往埔里採集,最終找到與原始標本相符的個體(產地同模標本),並根據與 Nagel 先生手繪圖一致的特徵,選取與當年模式標本大小相同的個體進行重新描述、指定,並解剖生殖器。 4、直顎鏽鍬形蟲自1941年發表以來,一直較為低調,甚至有學者曾認為其為臺灣鏽鍬的同物異名。因此,當該物種重新被發現時,一度被誤認為是日本大和鏽鍬的新記錄(李惠永先生、楊平世老師還有張連浩先生)。後來,經由日本學者永井信二先生重新考證,才正式恢復其物種地位。本種主要棲息於低海拔的雜木林,而一般鍬形蟲愛好者較少在此環境採集。因此,雖然直顎鏽鍬形蟲偶爾在市場上流通,卻很少有人分享其野外採集記錄,這或許也是其長期被忽略的原因之一。不過,在人工飼育方面,直顎鏽鍬形蟲相對容易繁殖。 5、本種雖然並非珍稀物種,市面上甚至曾以低廉價格販售,但針對其深入研究的學者與愛好者並不多。本研究雖未發表新種或進行重大分類修訂,但在動物命名穩定性與物種考證上具有重要意義。今天早上我才和一位師大的同行開玩笑說,這篇小文章讓自己正式踏入了「純分類」的領域,並感謝同行學者的研究襯托,使本研究得以順利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