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昆蟲論壇 (http://insectforum.no-ip.org/gods/cgi-bin/leobbs.cgi) |
-- 作者: love昆蟲
[LIKE=艸肅月月鳥;gacsliu;fight101;beetles1000;=LIKE][這篇文章最後由love昆蟲在 2017/11/27 08:08:55am 第 1 次編輯] 為了「適者生存」,生物自然發展出許多避敵策略,為了自衛,更為了物種的延續。(節自全國公私立高級中學106學年度學科能力測驗第三次聯合模擬考試之國文考科非選擇題第一題參考範文) 學測國文寫作題目與自然科結合儼然已成趨勢,但這樣的跨學科整合勢必會遇到困難,什麼困難?出題老師有沒有搞清楚不同領域間的知識落差。第三次全國高中聯合模擬考國文考科非選擇題第一題,題幹挑了三篇與生物避敵行為相關的選文,並請考生以「生物避敵行為給我的啟發」為題撰寫一篇文章。考試結束後參考範文出來,範文一開始就以:『為了「適者生存」』開頭,這有什麼問題?這就是非常典型的以目的論談演化,請各位試想演化是怎麼發生的?生物可以有意識的決定想要演化成什麼樣子嗎?還是天擇的力量使得生物演化成現在這個樣子? 我們以玉帶鳳蝶(Papilio polytes)及紅珠鳳蝶(Pachliopta aristolochiae)之間的擬態關係為例,玉帶鳳蝶是非常經典的貝氏擬態的案例,牠是明顯的雌性多型性(female polymorphism)物種,在臺灣可發現雌蟲有兩種型態,一種是擬態型(form polytes)另一種為非擬態型(form cyrus),擬態型擬態的model為紅珠鳳蝶,掠食者可能因為吃過不好吃的紅珠鳳蝶而降低擬態型玉帶鳳蝶的被捕食機率,而非擬態型則多被認為能夠吸引雄蝶。 玉帶鳳蝶為了活下去,祖宗十八代都開始學著喬裝成有毒的紅珠鳳蝶,牠們為了逃避掠食者的追擊,所以蝶蝶都必須學習紅珠鳳蝶的樣子,學得不像得就是牠活該,等著被掠食者吃掉,一代過了一代,擬態型就出現了。從這樣下去談不免又會跑回拉馬克的用進廢退說理論。 但實際上玉帶鳳蝶翅上的斑紋是由一個叫做doublesex的超基因(supergene)所控制。早在50-60年前Clarke和Sheppard就發表多篇報告(Clarke and Sheppard,1960; Clarke et al., 1968; Clarke and Sheppard, 1972),透過雜交實驗,提出玉帶鳳蝶等鳳蝶翅上的斑紋調控基因是個超基因,至2014年科學家才找到這是由一個叫做doublesex的超基因(Krushnamegh et al., 2014),而2015年則又有一篇報告指出玉帶鳳蝶擬態型的出現是doublesex的基因序列倒轉所導致(Hideki et al., 2015)。 所以說,演化是有目的的嗎?誰能有意識的操控自己的基因叫它不要調控自己的性狀呢? [UploadFile=IMG_6609_1511621131.jpg] 參考文獻: C. A. Clarke, Philip Macdonald Sheppard, I. W. B. Thornton (1968) The genetics of the mimetic butterfly Papilio memnon L.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54: 37-89. C. A. Clarke, Philip Macdonald Sheppard (1972) The genetics of the mimetic butterfly Papilio polytes L. 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B, 263: 431-458. Hideki Nishikawa, Takuro Iijima, Rei Kajitani, Junichi Yamaguchi, Toshiya Ando, Yutaka Suzuki, Sumio Sugano, Asao Fujiyama, Shunichi Kosugi, Hideki Hirakawa, Satoshi Tabata, Katsuhisa Ozaki, Hiroya Morimoto, Kunio Ihara, Madoka Obara, Hiroshi Hori, Takehiko Itoh, Haruhiko Fujiwara (2015) A genetic mechanism for female-limited Batesian mimicry in Papilio butterfly. Nature genetics, 47: 405-409. Krushnamegh Kunte, Wei Zhang, Robert D. Reed, Sean P Mullen (2014) Doublesex is a mimicry supergene. Nature, 507: 229-232. Toshio Sekimura, Yuta Fujihashi, Yasuhiro Takeuchi (2014) A model for population dynamics of the mimetic butterfly Papilio polytes in Sakishima Islands, Japan. Journal of theoretical biology, 361: 133-140.
-- 作者: tianyoher
[LIKE=有誰賣甲蟲;=LIKE][這篇文章最後由tianyoher在 2017/11/26 08:56:20am 第 1 次編輯] 言歸正傳,演化是有目的的嗎?誰能有意識的操控自己的基因叫它不要調控自己的性狀呢?在下以為,在物種起源,基因比較單一,演化不具備特定方向,所以會有某些物種滅絕,某些物種逃過死劫。隨著基因突變及環境壓力(包括天擇與性擇,但非人擇),透過篩選的過程,帶著某些特徵或行為能力的基因被保留下來而一代一代的傳接下去(這時目的性隨之浮現),這是一個極為緩慢的過程,物種不能控制自己的基因與性狀,但卻可以透過學習的過程建立能力而成為佼佼者,這種學習的過程當然是有目的的,對演化是有意義的(不全然有益,嘗試錯誤有時會帶來危險)不然幹嘛浪費那些時間精力呢? 最早發現螃蟹的原始人看到螃蟹,對這種其貌不揚又長的像蜘蛛的生物,思考這到底可不可以吃?基於好奇心的驅使(無目的性)決定冒險嘗試看看(傻傻的原始人知道某些有毒的蜘蛛吃了會死),後來發現居然是道美味,於是這項知識經驗就流傳下來(有目的性),因此目的論對演化來說,應該也不是純然無用之處。 如果以上論述有錯,表示在下連高中生的程度都沒有,完蛋了 最後提醒的是,你要說服的對象,決定你前途生死的人是國文老師,不是大學生物教授 祝考試順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