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純文字方式查看主題
- 昆蟲論壇 (http://insectforum.no-ip.org/gods/cgi-bin/leobbs.cgi) |
-- 作者: 小矮人
[LIKE==LIKE][這篇文章最後由小矮人在 2017/06/20 05:34:42pm 第 2 次編輯]
-- 作者: papilio 可能需要看到實際狀況吧
-- 作者: tianyoher [LIKE=sonlemon1819;小矮人;=LIKE]在下並無飼養蝶蛾類幼蟲的經驗,但是感覺掛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幼蟲,應該算是蠻正常的現象,甚至可以說養的不錯呢.... 但問題出在哪裡?不妨從"野生動物馴化"這個觀點來思考一下: 個人淺見以為,蟲友飼育的許多種國內外甲蟲,大多都經過了人為馴化的過程而變成了寵物,經由累代的選別,基因的篩選,食材的改進,環境的改善,飼養技術的進步,生物習性的瞭解等等,無一不是為了滿足飼養者的特定需要,使得飼育品更容易適應人為環境,而其生態構造、行為習性等,恐怕與野生昆蟲已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大自然中非常正常的留強汰弱與弱肉強食,在人為環境中成為不經濟的浪費(試想河野的長戟幼蟲如果折損三分之一,是多大的損失啊!)但是人工飼育出又大又粗的成蟲,放到野外大概也很難存活,血統上的基因優勢反而有可能成為致命的缺陷。 就兜鍬而言,經過多年國內外蟲友的努力摸索與經驗交流(馴化的一部分),飼育繁殖技術均已相當成熟,不論成幼都非常容易適應人為環境(缺點是基因單一化而缺乏多樣性,假設有某種致命病毒廣泛流傳,恐將造成該物種的大滅絕);相對的就蝶蛾類幼蟲來說,或許因為飼育人口、經濟價值、經驗技術或生命周期等因素影響,使其人為馴化的程度還不夠澈底(幸還是不幸?),因此感覺幼蟲會夭折率偏高,不易飼育繁殖等,是縱飼養者歸咎於自身技術不佳照顧不周,但這恐怕其實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再加油,或許藉由各位先驅者的經驗傳承,能讓我們更瞭解這種生物。 門外漢粗淺的看法,有勞諸位大大不吝指正
-- 作者: 小矮人 謝謝大大的回答,原來野生動物的留強汰弱機制,就算人為給予優渥的條件,也不是一兩天能夠改變的,不過至少知道了不全然是飼養上的問題,倒是安心了許多,謝謝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