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一覽:Odontolabis dalmanni intermedia 2013 (新回覆在最前面,最多列出 6 個) [列出所有回覆] |
OutRunner |
發表於: 2013/06/22 03:01:52am |
老四, 100分.


雖然如預期中過百了, 但牙並沒有想像中短. 果然感覺是有誤差的, 從他的第一張蛹照開始, 錯覺來自於大頭與粗牙. 如果不看牙長, 就身體比例來說確實比老二好一些. 同樣的錯覺, 使得老三意外成為這批成績最差的一隻, 只考了99分.
最近做了有關丈量的噩夢, 夢中游標卡尺被踩壞, 蟲也越量越小, 所以又提早挖了出來, 免得夜長夢多. 至此塵埃落定, 羽化篇結束, 至於完整心得請各位再等一陣子吧. |
|
OutRunner |
發表於: 2013/06/14 01:02:47am |
[這篇文章最後由OutRunner在 2013/06/14 11:52:53pm 第 1 次編輯]
感謝MRK兄, GH2的前一台是GF1, 從那時開始, 就有使用45mm微距鏡.
晚上一回家, 老四已完成羽化:

第一眼感覺非常粗壯, 把09年那隻的標本抓出來比對一下, 確實是大了些, 如果也順利破百的話, 體型將會十分有看頭. 不過目測總有落差, 詳情一個月後分曉.
艷鍬屬是少數大家會研究"食性"的種類, 這裡指的不是吃的東西, 而是進食的方式. 鍬幼是否會進行體外消化? 艷鍬的大型通道是否跟食性有關?
長期觀察大扁幼, 確定木屑會不只一次進到幼蟲的肚子裡. 已安定的大扁幼也常在菌瓶中挖一段木屑再回填. 此一觀察繼而延伸, 想像著也許幼蟲會在體外"製造"適合消化的食物, 也許艷鍬的通道就像個大型農場?
如果換土行為干擾的不只是驚嚇到幼蟲, 而是直接影響幼蟲的進食環境與食物, 那麼一定存在比補土更好的飼養方式, 就像連接瓶的運作模式, 在幾乎不干擾幼蟲的前提下增加新鮮的食物來源.
雖然圓罐+補土已可用最經濟的方式養出大型個體, (4L養一隻前後大約需一包10L育成土) 但如果花數倍的成本可以使尺寸再提升, 我想是值得一試的.
6/14 ~
原本只是打開老二的蛹室, 想跟老四與09年中牙標本比較頭的大小, 也許是打開太久, 居然開始爬離人工蛹室. 既然如此, 就抓出來量身高順便拍照.


雖然不是最大隻, 牙也不是最長, 但牙的粗度還不錯. |
|
OutRunner |
發表於: 2013/06/13 04:17:39pm |
終於輪到老四了:

一樣是定好了鬧鐘, 半夜起床三次, 結果到了早上九點才開始. 也同樣出現了沒趴正, 以及蛹皮有點小卡的問題.

這次幫他稍微把前胸的皮剝開, 看似一切順利.

又來這招...這老套了啦.

問題輕鬆排除後, 順利完成合翅.

一直在想, 當初挖破蛹室是否影響到他的牙長? 後來想想確實是急了點, 紀錄中一月底還看得到幼蟲, 通常幼蟲消失四個月再挖是比較保險的, 但面對這種容易羽化失敗的大型個體誰又能忍得住呢...
且遺忘式養法也不容易確認幼蟲消失的時間. 而老大從開挖到羽化只有不到三天, 這樣看來減少干擾與增加成功率還是兩難的問題. |
|
|